一、学科简介与方向
 (一)学科简介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信息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相关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培养定位明晰,服务于电子信息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二)方向:1. 控制工程;2. 计算机技术;3. 电子与通信工程。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树立四个自信,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崇学术道德规范。硕士研究生应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职业发展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较为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程伦理,掌握发现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承担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产生对社会生产实践有一定影响的结果,较熟练地掌握与运用一门外国语言。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一)方向1(控制工程)
 采用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基本学制3年,学习年限2-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本领域专硕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对于学业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时间不能少于2年。
 全日制专硕学习工作时间为每周60小时,要求出勤率不低于80%。各导师(组)或科研团队或研究中心可以制定考勤规定,但不能低于上述条件。全日制专硕实行双导师制,主导师由在读学校导师担任,副导师由相关企事业单位或所在单位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本专业领域的专家担任。
 (二)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3-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其中学位(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和撰写学位(毕业)论文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对于学业优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时间不能少于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无法毕业的,作肄业或结业或退学处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要求与学分审核
 (一)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24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
 公共学位课必修4门,7学分;专业学位课必修3门,不少于9学分;非学位课选修不少于8学分。跨学科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根据导师意见补修上一学历教育的主干课程,不计学分。必修环节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8学分,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不计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位课程  | 
     公共  | 
     10001M  | 
     英语(硕士)  | 
     48  | 
     3  | 
     1  | 
        | 
    
    
     10002M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  | 
     1  | 
        | 
    
    
     10004M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  | 
     2  | 
        | 
    
    
     112085801M 113085401M  | 
     工程伦理  | 
     16  | 
     1  | 
     1  | 
        | 
    
    
     专业  | 
     10006M  | 
     数值分析  | 
     48  | 
     3  | 
     1  | 
     方向1二选一  | 
    
    
     112085401M  | 
     工程矩阵论  | 
     48  | 
     3  | 
     1  | 
    
    
     112080808M  | 
     线性系统理论  | 
     32  | 
     2  | 
     2  | 
     方向1二选一  | 
    
    
     112085402M  | 
     人工智能基础  | 
     32  | 
     2  | 
     2  | 
    
    
     112085403M  | 
     控制工程领域前沿讲座  | 
     64  | 
     4  | 
     1  | 
     方向1  | 
    
    
     113081201M  | 
     计算机数学  | 
     48  | 
     3  | 
     1  | 
     方向2  | 
    
    
     113081203M  | 
     并行算法设计与分析  | 
     48  | 
     3  | 
     2  | 
     方向2  | 
    
    
     113081202M  | 
     高级软件工程  | 
     48  | 
     3  | 
     1  | 
     方向2  | 
    
    
     113085402M  | 
     信息论与现代编码  | 
     48  | 
     3  | 
     1  | 
     方向3  | 
    
    
     113085403M  | 
     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  | 
     48  | 
     3  | 
     2  | 
     方向3  | 
    
    
     113085414M  | 
     数值分析(电子信息)  | 
     48  | 
     3  | 
     1  | 
     方向3  | 
    
    
     非 学 位 课 程 ︵ 专 业 选 修 ︶  | 
     方向1  | 
     112085404M  | 
     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  | 
     16  | 
     1  | 
     1  | 
        | 
    
    
     112085405M  |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 
     32  | 
     2  | 
     1  | 
        | 
    
    
     112085406M  | 
     最优估计理论  | 
     32  | 
     2  | 
     1  | 
        | 
    
    
     112085407M  | 
     最优控制及其应用  | 
     32  | 
     2  | 
     2  | 
        | 
    
    
     112085408M  | 
     随机过程  | 
     32  | 
     2  | 
     2  | 
        | 
    
    
     112085409M  | 
     非线性控制理论  | 
     32  | 
     2  | 
     2  | 
        | 
    
    
     112085410M  | 
     电力电子与电机传动  | 
     32  | 
     2  | 
     2  | 
        | 
    
    
     112085411M  |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  | 
     32  | 
     2  | 
     2  | 
        | 
    
    
     112085803M  | 
     SOPC技术及应用  | 
     32  | 
     2  | 
     2  | 
        | 
    
    
     112085412M  |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 
     32  | 
     2  | 
     2  | 
        | 
    
    
     112085413M  | 
     机器人建模与控制  | 
     32  | 
     2  | 
     2  | 
        | 
    
    
     112085414M  | 
     检测技术与数据分析  | 
     32  | 
     2  | 
     2  | 
        | 
    
    
     方向2、3  | 
     113081204M  | 
     文献阅读与科技方法论  | 
     32  | 
     2  | 
     2  | 
     必选  | 
    
    
     113081218M  | 
     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 
     32  | 
     2  | 
     2  | 
        | 
    
    
     方向2  | 
     113085404M  | 
     计算机信息系统综合设计  | 
     32  | 
     2  | 
     2  | 
     必选  | 
    
    
     113081205M  | 
     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  | 
     32  | 
     2  | 
     2  | 
        | 
    
    
     113081206M  |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 
     32  | 
     2  | 
     2  | 
        | 
    
    
     113081207M  |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 
     32  | 
     2  | 
     2  | 
        | 
    
    
     113081208M  |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  | 
     32  | 
     2  | 
     2  | 
        | 
    
    
     113081209M  | 
     高可信软件技术  | 
     32  | 
     2  | 
     2  | 
        | 
    
    
     113081210M  | 
     高级人工智能  | 
     32  | 
     2  | 
     2  | 
        | 
    
    
     113081211M  |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 
     32  | 
     2  | 
     2  | 
        | 
    
    
     113085405M  | 
     网络互连系统  | 
     32  | 
     2  | 
     2  | 
        | 
    
    
     113081213M  | 
     网络系统安全  | 
     32  | 
     2  | 
     2  | 
        | 
    
    
     113081214M  | 
     物联网与无线网络  | 
     32  | 
     2  | 
     2  | 
        | 
    
    
     113081215M  | 
     计算机密码学  | 
     32  | 
     2  | 
     2  | 
        | 
    
    
     方向3  | 
     113085406M  | 
     电子与通信工程综合设计  | 
     48  | 
     3  | 
     2  | 
     必选  | 
    
    
     113085407M  | 
     专业英语  | 
     32  | 
     2  | 
     2  | 
        | 
    
    
     113081216M  | 
     信号检测与处理  | 
     32  | 
     2  | 
     2  | 
        | 
    
    
     113085408M  | 
     随机过程  | 
     32  | 
     2  | 
     2  | 
        | 
    
    
     113085409M  | 
     生物信号处理  | 
     32  | 
     2  | 
     2  | 
        | 
    
    
     113085410M  | 
     电子测量与数据采集  | 
     32  | 
     2  | 
     2  | 
        | 
    
    
     113085411M  | 
     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  | 
     32  | 
     2  | 
     2  | 
        | 
    
    
     113085412M  | 
     无线网络  | 
     32  | 
     2  | 
     2  | 
        | 
    
    
     113085413M  | 
     光通信与光网络  | 
     32  | 
     2  | 
     2  | 
        | 
    
    
     补修 课程  | 
     1071051B  | 
     离散数学  | 
     80  | 
     5  | 
     1-2  | 
     方向2  | 
    
    
     1071709B  | 
     数据结构  | 
     80  | 
     5  | 
     1-2  | 
     方向2  | 
    
    
     1072021B  | 
     计算机网络原理  | 
     64  | 
     3  | 
     1-2  | 
     方向2  | 
    
    
     1079100B  | 
     操作系统  | 
     48  | 
     3  | 
     1-2  | 
     方向2  | 
    
    
     1071233B  | 
     数据库原理  | 
     64  | 
     4  | 
     1-2  | 
     方向2  | 
    
    
     1071171B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48  | 
     3  | 
     1-2  | 
     方向2  | 
    
    
     1071100B  | 
     电路分析基础  | 
     48  | 
     3  | 
     1-2  | 
     方向3  | 
    
    
     1072421B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 
     48  | 
     3  | 
     1-2  | 
     方向3  | 
    
    
     1071551B  | 
     信号与系统  | 
     48  | 
     3  | 
     1-2  | 
     方向3  | 
    
    
     1071631B  | 
     现代通信原理  | 
     64  | 
     4  | 
     1-2  | 
     方向3  | 
    
    
     1075205B  | 
     微波技术与天线  | 
     48  | 
     3  | 
     1-2  | 
     方向3  | 
    
    
     1074154B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48  | 
     3  | 
     1-2  | 
     方向3  | 
    
   
  
  
 (三)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采取考试方式考核,课程成绩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补修课程成绩60分为合格。必修环节必须完成且考核通过。课程考核不合格,需重修。
 (四)课程免修
 1. 硕士研究生入学前,英语符合一定条件,可申请英语课程免修免考,其成绩认定为85分,条件如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达60分及以上;托福成绩达80分及以上;雅思成绩达6分及以上;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合格及以上;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测试成绩达到425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阶段获英语专业学位或毕业证书。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英语课程成绩未达到70分的,但在相关英语水平测试中取得的成绩符合以上条件的,英语课程成绩可认定为70分。
 2. 研究生在入学前已经修读研究生培养计划所列专业类课程,其课程成绩合格且取得成绩时间未超过3年的,经导师和学院审核同意,可免修免考该课程。
 (五)学分审核
 在第三学期末,需按培养方案对硕士研究生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审核,未修完学分或成绩未达到要求者,予以学业预警。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文件规定的时间未修完学分或成绩未达到要求者,学分审核视为不通过。
  
 五、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
 (一)文献阅读与选题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持续进行文献阅读和选题训练,研究生论文选题要符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如下:
 1、方向1(控制工程)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而且要与本单位工作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同时满足论文审核的基本要求。
 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与拟选课题相关,源自较大影响力、较高权威性的国内外期刊、高校或出版社的文献60篇以上,并撰写文献综述;其中近10年的文献应占80%以上、近5年的文献应占60%以上,英文文献应占50%以上。文献综述要叙述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在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内容、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或难点、阐述所选方案的依据。文献综述应把握所研究课题在专业领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5000字。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1)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
 (2)文献阅读量在50篇(部)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近3年文献不少于40篇。
 (3)研究生论文选题要符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所研究课题有较全面的调研,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有较深刻的评述,对课题的出发点有充分的立论依据。
 (二)开题报告
 1、方向1(控制工程)
 在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明确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撰写开题报告,不少于5000字。其基本内容至少包含:
 开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以及课题选题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附参考文献);(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4)研究方案、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5)研究进度安排与预期成果;(6)已进行的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基础和为完成课题已具备条件以及欠缺条件与解决办法;(7)选题报告除(1、2)两点外字数不少于2000字。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研究生确定选题后撰写开题报告,不少于5000字。开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以及课题选题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内容。学院组织导师、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审核,从文献阅读与综述、课题的理论和应用意义、学术水平与技术路线、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评价,写出结论性意见。开题报告通过后,才能进行学位(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三)开题答辩
 1、方向1(控制工程)
 开题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专业学位点负责人、研究生秘书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研究生的开题汇报工作,职能部门负责发布考核时间段(一般1个月内)、收集考核结果。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由导师(组)组织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或具有正高、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组成,一般不得少于5人,并选择1名教师或专家担任评议小组组长。
 开题答辩应在第3学期完成,延期的应在3个月后、6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答辩。开题内容有争议情况下,可以提交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裁定。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三个学期安排参加开题并提交开题报告。学院组织进行公开答辩和开题评议。通过开题答辩的,准予进入论文课题研究阶段;未通过开题的研究生可申请二次开题。
 (四)换题
 方向1:
 研究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对选题做方向性更换的,则需要本人提交书面申请,由导师和开题评议小组认可批准后,方可按新选题进行研究工作。换题后的课题研究时间不能少于1年。研究生学习时间超过4学年后不能换题。
 方向2和方向3:
 硕士研究生开题后由于特殊原因需更换选题的,应由研究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需重新进行开题。换题后,硕士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时间不能少于1年。
  
 六、中期考核
 1、方向1(控制工程):
 中期考核主要是对研究生身体健康情况、个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思想品德、政治与法制观念、治学态度、论文开题以来的研究进展等情况进行考核。研究生参加中期考核的基本条件为身体情况适宜继续攻读学位;完成了课程修读,并获得学分;完成开题报告;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路线,得到初步结果。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需要提交中期考核相关材料,由导师审阅核实,并就是否同意其参加中期考核以及中期考核评级说明意见。
 中期考核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专业学位点负责人、研究生秘书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研究生中期考核,职能部门负责发布考核时间(一般提前1个月)、协调考核专家组、收集考核结果。领导小组负责成立由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或具有正高、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组成的考核专家组,负责具体的考核工作。中期考核由考核专家组以审核材料的方式进行,同时经专家组讨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问询对答式考核(不少于递交材料学生数的1/4)。考核结果就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出是否继续培养的结论,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评定。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者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半年内重新申请中期考核,若考核仍不合格,终止学业,按肄业处理。
 研究生两次开题答辩未通过,或在第三学年末仍未通过开题答辩的,中期考核视为不通过。中期考核不通过名单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1)中期考核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照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全面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进展及科研能力等,内容主要包括:考核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治学态度等方面;考核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审核课程成绩和所修学分;考核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研究生的健康状况,有无严重疾病,能否坚持正常学习和课题研究。
 (2)硕士研究生在开题结束后开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考核前一个月,学院通知研究生做好相关准备。
 (3)硕士研究生参加中期考核的基本条件为完成个人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学习、论文开题报告。学院成立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学科负责人、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由本学科专家、导师代表组成的考核专家组,对研究生开题情况及综合表现进行考核。
 (4)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进行个人总结,导师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表现写出评语,专家组全面考核研究生情况并评定考核等级,考核结果由考核领导小组进行审定,报研究生院备案。
 (5)研究生中期考核通过者,继续攻读学位。不通过者,可在半年内重新申请中期考核。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未通过中期考核的,应终止学习。
  
 七、实践环节
 1、方向1(控制工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学习可采取企业实践学习的方式,或参加并完成导师的部分或全部科研课题(如开发、设计、制作、生产、调试、编程等活动)的方式来完成。
 企业实践学习应预先联系和确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整个实习活动应在企业实习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以完成学校教师承担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的全部内容或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内容为宜。实践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或企业工作经历低于2年的研究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原则上应不少于一年。实践学习内容应与所选课题紧密结合。
 考核方式:由研究生本人写出实践报告,负责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实习单位签章证明,校内导师按计划要求核实,并报学院认定,作为申请学位的必要文件保存。
 实践报告内容应包含:实习单位,实习时间段、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信息、实习项目名称、实习主要内容、过程、结果以及收获体会等。若是在学校完成教师承担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说明具体贡献。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专业实践学习环节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到企业、科研院所、实践基地、科研平台开展实践锻炼不少于半年,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学习时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八、学术活动
 1、方向1(控制工程):
 (1)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10次,其中校外至少2次,本人做学术报告应不少于2次。
 (2)每次学术活动要求做出书面总结,并填写相关表格,由指导老师审阅签字后提交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作为申请学位的必要文件保存。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10次(其中,校外至少2次),本人做学术报告应不少于2次。研究生须填写“XPJ官方网站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考核表”。
  
 九、学位论文研究与结题
 (一)论文研究
 硕士研究生经过不少于1年的课题研究,完成预期研究内容,完成学位论文初稿,于学位申请审核前至少1个月申请论文研究结题。
 (二)结题答辩。学院组织研究生进行公开结题答辩。结题答辩应对课题研究内容、论文规范性质量等全面评价。通过结题答辩的,准予进入学位申请审核阶段。未通过结题答辩的可申请二次结题答辩。
  
 十、结题考核
 1.研究生一般于学制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并通过结题答辩(学位论文预答辩)。
 2.研究生两次结题答辩未通过,或在有效学习年限结束前三个月未通过结题答辩的,论文结题考核视为不通过。论文结题考核不通过名单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3.论文结题考核不通过者须终止学业,给予结业处理,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可申请硕士学位审核。
  
 十一、学位论文与学位审核
 (一)学位论文质量
 1、方向1(控制工程)
 (1)论文选题力求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用研究应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做到理论分析与技术开发有机结合。鼓励论文选题尽可能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成为导师科研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鼓励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题: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研究、规划、设计与实施。论文拟解决的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既要与本单位工作实践相结合又要同时满足论文审核的基本要求。
 (3)论文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能表明作者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论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实验等方面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科学性,系统地运用电气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该学科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4)论文应保证学术质量,有新的见解,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恪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严禁剽窃,抄袭,杜撰,拼凑学术论文。
 (5)论文要求写作认真,文字正确,语言通顺,格式规范,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论据充分,图、表、公式、单位等符合规范要求,数据详尽真实,引述准确,参考文献列举恰当,软件、附件文档齐全。按学校要求统一装订成册。
 (6)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撰写时间不能少于1年,起始时间从中期考核合格之日算起。
 (7)学位论文字数不应少于3万字,中、英文摘要不少于500字/词,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须占50%以上。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1)硕士学位论文应为一篇系统完整、有创造性或实用性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论文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有应用背景的科研课题研究论文、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研究论文。论文研究选题有意义,综述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饱满、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结果可靠、研究结论可信,具有一定实用性。
 (2)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3万字(含图、表),中、英文摘要不少于500字。
 (3)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完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行业的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专家。硕士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情况,由导师和指导小组进行指导。
 (4)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和格式应符合规范,应达到以下学术标准:
 1)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意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2)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具有应用背景的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或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选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尽可能结合导师或所在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所选课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适当。主要可从以下方面选题:信息技术攻关、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新系统、新设备、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信息技术项目;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预研专题;信息技术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等。研究内容适中,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法正确,研究思路清晰。
 3)具有计算机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对于应用开发型的研究课题要求所研制的系统一般可以演示。
 4)论文有新的见解或创新性,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无学术不端问题,结构完整,工作量合格,符合论文撰写规范要求。
 (二)学位授予学术成果要求
 1、方向1(控制工程)
 研究生论文结题考核通过,且满足以下学位授予标准的,可进入学位申请审核环节。
 (1)具备相关文献或成果检索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国文献。
 (2)具备在本领域独立进行工程项目研究、设计、开发、利用的能力。
 (3)科研或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主要从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参加高级别的科技竞赛并获奖等方面体现。不同学术成果对应的积分设定如表1所示,所有成果必须以XPJ官方网站为第一署名单位。申请学位者在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前须累计获得0.4分以上、与自身研究课题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成果必须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
 (4)在满足学校最低条件的基础上,经控制工程领域导师组(不少于5人)评审其学位论文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表1学术成果分值设定表
 
  
   
    
     成果类别  | 
     成果内容  | 
     成果积分  | 
    
    
     第1类  | 
     SCI中科院一区期刊、CCF-A论文发表(或录用)  | 
     4分/项  | 
    
    
     第2类  | 
     SCI中科院二区期刊、CCF-B论文发表(或录用)  | 
     2分/项  | 
    
    
     第3类  | 
     SCI中科院三区期刊、CCF-C论文发表(或录用)  | 
     1分/项  | 
    
    
     第4类  | 
     其他SCI期刊、EI期刊论文发表(或录用); 第1-3类论文投稿后收到正面的审稿意见。  | 
     0.5分/项  | 
    
    
     第5类  |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增刊除外)论文发表(或录用); A级科技竞赛获奖。  | 
     0.3分/项  | 
    
    
     第6类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增刊除外)论文发表(或录用); 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申请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发明专利实审有积极反馈意见; B级科技竞赛获奖。  | 
     0.1分/项  | 
    
   
  
  
 注:
 (1)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必须是以XPJ官方网站为第一署名单位,且该生排名第一(或该生排名第二且其导师排名第一)发表(或录用)。
 (2)SCI一、二、三、四区论文以送审时最新版中科院SCI分区为准,CCF-A/B/C论文以送审时CCF最新版期刊会议论文列表为准。
 (3)第6类最多累计0.2分。
 (4)A级科技竞赛获奖:参加省部级政府部门、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竞赛,CCF-A/B/C级国际会议竞赛,并获得一等奖(排名前3)、二等奖(排名前2)、三等奖(排名前1),排名可排除导师,计0.3分。
 (5)B级科技竞赛获奖:A级科技奖励相关赛事中一等奖排名4-6、二等奖排名3-5、三等奖排名2-4,或其他奖励等级(排名前3);或者参加地厅级政府部门、国家一级学会下属二级专委会、公司等主办的赛事(参赛规模1000队以上),并获得一等奖(排名前3)、二等奖(排名前2)、三等奖(排名前1),排名可排除导师,计0.1分。
 (6)科技竞赛目录包括:(a)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比赛(包括但不限于):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电子学会)等。国家一级学会(包括但不限于):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源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等。(b) CCF A/B/C 会议竞赛(包括但不限于):KDD、CVPR、IJCAI、SIGIR、CIKM、NLPCC等会议方主办的科技竞赛。(c) 企业主办的赛事(包括但不限于):西门子、飞思卡尔、台达、阿里巴巴天池、京东、百度等。(d) 其他通过导师及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认定的赛事。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取得科研成果的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取得科研成果的必须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
 (三)学位审核
 1、方向1(控制工程)
 学位申请审核环节包括送审资格审查、专家评阅、答辩资格实质审查、答辩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学位申请审核通过,准予毕业并授予学位。
 (1)学位论文送审资格审查
 须满足前面所有的规定。其中,对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认定应填写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情况表,由导师确认真实性,并由学科负责人或其委托学科秘书按前述相关规定进行确认,同时申请人的学位论文须进行防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按学校相关文件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送审,并填写学位论文送审资格审查表。如因学校的政策发生改变,使得毕业要求有变动,按学校的文件精神执行。
 (2)外审及评阅
 学位论文送审由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统一办理(根据情况安排一年多次送审窗口)。外审评阅人为2人,应是责任心强、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在相应学科或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造诣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
 学位论文评阅人应认真审阅学位论文,并对论文写出详细的评语。其评语除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评价外,尤须特别指出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评阅人应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进入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写出明确意见,并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论文进行评定。各等级对应的具体分值参照学校当年的政策执行。
 (3)答辩资格审查
 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外审通过的论文进行答辩资格审查。通过答辩审查的答辩申请者需要填写硕士学位申请书,相关手续与材料需报学院职能部门备案。若有以下情况,将视为未通过答辩资格审查,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1)论文送审2份中出现1份评阅结论为“与硕士学位授予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同意答辩(70>总分≥60)”或更低结论的。
   2)论文评阅结论均为同意答辩(≥70分),但审核发现:评阅专家对论文的文字、编辑、图表等规范性提出较多修改意见的;论文研究工作量过小的;论文仍存在较多瑕疵的;论文未针对评阅意见加以修改完善的;认为论文未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
   3)凡发现有剽窃以及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弄虚作假等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
 (4)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程序及答辩结果使用按照校研究生院相关文件执行。
 学位申请审核两次未能通过的,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符合毕业要求并通过毕业答辩的,按毕业处理。未通过毕业答辩的,按结业处理。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
  
 十二、毕业与学位授予
 1、方向1(控制工程)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按学位审核程序要求,通过毕业答辩,准予毕业,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对达到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者,经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
 2、方向2(计算机技术)和方向3(电子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条件为:
 (1)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在规定的学籍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必修环节,取得规定学分,且成绩符合学位授予的要求。
 (2)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结题答辩和终期考核。
 (3)学位申请者的科研成果量化指标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位申请条件。
 (4)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前申请学位(毕业)的条件:在学习时间不少于2年的前提下,研究生取得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经研究生本人申请、导师审核、学院全面考核,经批准后可提前申请学位(毕业)。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同步进行。通过学位审核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学位,可按学校规定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2020级能源动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并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